招生信息

选考科目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招生信息 >> 本专科招生信息 >> 选考科目 >> 正文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发布时间:2024-03-22来源:访问量:


一、专业介绍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2000年开始招生经过二十余年建设,专业形成了文理融合、“综合能力+专业特长”的人才素质结构和“3+1”人才培养模式。专业拥有4个省级智库及科研平台、公共管理学术硕士学位授权点及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授权点,2022年获批吉林省一流本科专业。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教师总数85%,副教授及以上教师占比62%,专业教师团队拥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吉林省突出贡献专家、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长春市突出贡献专家、长春工业大学青年学者,经多年打造,已形成了年龄、职称、学历结构合理的优秀教学团队。

在我国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政府职能转变以及社会对公共服务需求日益扩大的发展背景下,专业贯彻“厚基础、重实践”的教学理念以管理学、经济学、心理学、政治学等理论为基础,社会需求为导向,坚持立德树人、构筑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人才培养体系。专业依托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突出组织管理与运营中的实务性与操作性;加强与政府部门、公共机构、非营利组织等实际工作场所的联系,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公共管理理念和公共服务意识,规划、沟通、协调、决策、组织等职业核心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二、培养目标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以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为指引,以公共管理学科的知识体系为支撑,以课程思政教育为保障,旨在培养适应中国新时代发展趋势,符合新文科建设要求,掌握现代公共事业管理基本理论、方法、技术,具备公共意识、公共精神、公共责任,通晓政府、非政府组织部门、企事业单位在公共事业领域的活动规律,在非政府组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社区管理、社会组织财务管理等领域具备业务操作和管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以及扎实掌握公共管理理论及研究方法的研究型人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实现思政育人和专业育才。

培养目标1:具有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了解国情、社情、民情,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家国情怀;具有较高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职业素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准确理解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内涵,正确认识本专业的社会价值与现实意义。

培养目标2:具有宽厚的公共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现代科学的基本专业理论知识;掌握非政府组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绩效管理、公共危机管理的基本原则与方法;掌握社会调查与统计、人员测评、公共管理定量分析、数据库技术与应用等基础知识、程序及方法;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与发展动态,了解国际动态,关注全球性问题,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理解能力;具有终身教育的意识和继续学习的能力。

培养目标3:坚守学术道德规范,遵循严谨务实的治学态度掌握科学的文献检索方法、擅长运用大数据时代的现代信息技术工具获取研究信息,具备公共管理专业要求的综合研究素养。

培养目标4:在多学科背景下获得新文科的多元知识框架,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团队竞赛中形成沟通能力与协作精神,以及在团队中发挥作用的能力。

培养目标5:掌握科学的、创新性思维方法,文理融合,能够运用公共管理的基本原理、方法以及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针对公共事业管理领域中出现的复杂问题能够做出判断、分析,并提出解决对策;掌握运用社会调查方法对各种公共事务开展调查、分析及处理具体问题的能力;具有对公共事务管理信息进行数据收集、数据分析以及应用能力。

培养目标6:能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正确理解公共政策,具有在公共服务机构(政府+社会组织)、公用企业等相关部门从事项目管理方案制定、实施,组织管理与运营的规划、沟通、协调、决策等实际操作能力。

培养目标7: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法与技能,积极投身于社会服务与社会治理领域;掌握社会调查及统计分析方法;具有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与公文写作等能力;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及办公室管理能力。

三、毕业要求与指标点分解

毕业生应系统掌握管理学、政治学与经济学基础知识、公共管理基本原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知识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素养,并形成新时代所要求的社会责任意识、公共服务意识、团队协作和创新挑战意识,具备沟通交流及团队合作的精神品质。

毕业生应具备以下9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毕业要求

指标点

1.职业素养:具有人文底蕴、科学精神、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了解国情、社情、民情,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熟悉本专业领域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在本专业领域实践活动中能够理解并遵守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

1.1培养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准确认知,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清晰理解,对与本专业相关的各类知识形成较为系统的融会贯通和知识运用能力。

1.2培养学生对本专业领域内我国法律与国外法律的比较认识能力,对与本专业相关的公法知识形成较为系统的认识体系,掌握我国私法体系的基本知识和原则。

1.3使学生熟悉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并使其体现在所从事的专业领域实践活动中。

2.专业学科知识:掌握管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等专业基础类知识,通过公共管理学、中外管理思想史、公共经济学、公共政策学、公共管理案例分析等课程了解本专业学科发展前沿,掌握必备的研究方法,了解本专业及相关领域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加深对现代社会公共管理活动规律的认知,提升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过程必需的公共意识。

2.1储备管理学、公共管理学理论知识,了解中外管理思想发展演变的历程,掌握公共管理活动的研究方法、一般规律及管理方法。

2.2了解经济学、政治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掌握经济学、政治学基本分析方法,具有初步的公共管理学科知识的贯通能力。

2.3理解公共事业管理理论、非政府组织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了解我国公共事业管理的改革动态,熟悉非政府组织管理的相关制度,掌握非政府组织的基本管理技能。

2.4掌握社会调查的基本方法及人力资源管理中人员测评、招聘与录用的过程和技巧,能够根据组织实际情况展开人力资源的测评、招聘与录用工作。

3.知识运用能力:具有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能够发现、思考、分析、评价本专业及相关领域的社会现象和问题,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理性客观表达个人见解。

3.1掌握危机管理理论、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能够从公共管理学科视角提出分析和解决专业问题,诸如对常规性风险与突发性应急问题进行客观综合地分析和判断。

3.2掌握公共管理案例分析的规律,了解各种前沿的社会公共问题,加深对公共管理活动流程的认识,提升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解决实际公共管理问题的能力,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3.3树立积极的创业心理,通过掌握创业项目评估方法、团队建设、人际沟通、客户维护、成本控制等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的风险意识、创新创业精神。

4.社会实践能力:具有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能够应用公共管理学科基本原理、方法对基层社会组织、公用企业领域出现的问题进行判断、分析和研究,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并形成解决方案。

4.1能够系统地理解掌握公共管理的相关理论知识,对公共管理前沿理论和现实中的重大问题具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具有分析和判断社会公共管理问题的能力,并提出多种解决方案的能力。运用公共管理、公共政策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模型,对基层社会组织、公用企业管理实践中的问题进行专业视角的分析,并提出建设性的解决方案,具备运用相关模型分析问题的能力。

4.2 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技术,并具有运用相关原理和方法,在公共组织的人员测评、招聘与录用、绩效管理、薪酬管理中开展设计、评估、监察等活动的能力。能够为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际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策略。

4.3掌握社区认知、社区居民服务管理、社区特殊群体的服务、社区人口管理、社区组织建设与管理、社区宣传与社区档案管理等内容,从而更好地实现从理论知识到实际应用的无缝对接。

5.计算机和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具有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调查研究和写作能力,能够恰当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分析工具,对本专业领域数据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处理,完成所从事的专业任务。

5.1 熟悉并掌握社会调查方法,能够综合运用历史研究法、观察研究法等方法,通过谈话、问卷、个案研究、测验或实验等科学方式,对有关社会现象进行调查研究,以发现存在的社会问题,探索有关规律。

5.2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备数据收集和处理能力,有能力承担起公共管理实践中的科学研究与相关实务工作。

5.3 熟悉并掌握管理定量分析的思路和方法,学会用数学模型分析各种社会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5.4掌握社会统计学的思路和方法,熟悉SPSS统计分析软件的操作具备公共管理问题的实证研究能力。

5.5培养学生运用财务管理的技术方法(财务核算方法、财务分析方法等)在公共组织中开展财务活动的能力。

6.沟通交流:具有较强的沟通表达能力。能够有效利用信息技术,使用书面和口头表达方式与业界同行、社会公众就本专业领域现象和问题进行有效沟通与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

6.1能熟练写出符合国家政策法令要求、观点正确、内容充实、结构合理、层次分明、表达清晰、标点正确的各类公务文书。能准确的阅读、评鉴一篇公务文书,能对具体的公务文书的观点、材料、结构、格式、语言等方面加以分析评鉴等。

6.2培养学生注重并善于塑造自身的职业形象;训练并提升自身的写作能力和口才技能;善于处理各类工作和人际关系。

6.3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能够在团队中正确认识团队中他人的角色及功能,能够与他人有效沟通的能力,有团队协作意识。

7.团队合作: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能够与团队成员和谐相处,协作共事,并作为成员或领导者在团队中发挥积极作用。

7.1使学生掌握组织管理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积极的工作习惯、基本的工作技巧及自我管理能力,帮助学生开发其自身的情绪智力,以便更好的管理其生活和人际关系。

7.2了解和掌握公共关系学的基本知识、理论、案例和实务操作技巧。使学生掌握在社会组织或企业组织中,能够运用传播手段与沟通技巧,与公众之间形成良好社会关系的能力。

8.国际视野: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理解能力。了解国际环境,关注全球性问题,理解和尊重世界不同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8.1了解不同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差异的基础上,要求学生了解国内外社会保障的概况和发展趋势,分辨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特殊性、独特性与优越性,掌握志愿者管理的流程、技巧及策略,培育学生的志愿精神、团队协作意识与公共服务精神。

8.2结合各种案例培养学生对本国公共问题与外国公共问题相关知识的比较认识能力,辨析我国国情的特殊性,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用辩证的思维理念正确理解国内外的差异。

9.终身学习:具有终身学习意识和自我管理、自主学习能力,能够通过不断学习,适应社会和个人可持续发展。

9.1使学生掌握文献检索知识,增强信息意识,懂得利用各种专业性参考工具书及相关文科数据库来获取人文社会信息的途径和方法。同时在思想上加强上学生在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上的自我约束。使学生了解和体验从论文选题、文献整理、实地调研、资料分析的写作过程,以及列提纲、起草、修改到编辑的写作基本方法的运用,对学生进行基本科研能力的培养训练,使其具备创新意识及独立思维、科学探索的能力,并保持严谨的治学态度。

9.2通过对组织行为的认识,结合公共管理案例、公共危机案例以及课程思政案例,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素养。引导和帮助学生运用心理学和社会学基本原理和方法,理解社会环境中的组织行为与公共关系,从而更好地了解自己,分析自身的行为,增加社会适应能力,更好地规划未来,使自身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


四、毕业要求对培养目标的支撑

        培养目标

毕业要求

培养目标

1

培养目标2

培养目标3

培养目标4

培养目标5

培养目标6

培养目标7

1.职业素养







2.专业学科知识




3.知识运用能力




4.社会实践能力





5.计算机和信息技术运用能力





6.沟通交流




7.团队合作




8.国际视野





9.终身学习






五、学制与修业年限

标准学制:4年

修业年限:4-6年

六、授予学位

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学位

七、主干学科、核心知识领域与核心课程

主干学科:公共管理

核心知识领域:面向公共事业管理理论发展、活动实践与社会需求,以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理论为基础,核心知识领域涵盖人文、社会等领域通识知识,公共事业管理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技术,公共事业管理工作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核心课程:政治学原理、法学概论、公共管理学、公共经济学、公共政策学、公共事业管理概论、城市公用事业管理理论与实践、非政府组织管理

八、特色课程

产学研合作课程:电子政务实训、社会组织管理与运营课程设计

专业综合设计类课程:公用事业行业与政策调查课程设计、社区治理现状调研

其他课程创业技能模拟训练、公共管理案例编写与分析技能实训


上一条:行政管理专业 下一条:经济统计学专业

关闭